100條古代養生經典箴言
2023-12-07 16:59:50
snzyg
我們的祖先幾千年來總結了很多實用的養生經驗,今天和大家分享100條古代養生箴言,希望能對大家的日常養生保健有所啟發。
1、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2、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宋·蒲虔貫《養生要錄》3、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清·王世雄《隨息居飲食譜》4、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晉·葛洪《抱樸子》5、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明·高濂《尊生八箋》7、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明·胡文煥《養心要語》8、涌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清·尤乘《壽世青編》9、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宋·蒲虔貫《養生要錄》10、夜臥早起三月春,緩形無努志逆生。——南朝梁·陶宏景《養性延命錄》11、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宋·蒲虔貫《養生要錄》12、養生之道,莫先于飲食。——清·劉承干《嘉業堂叢書》14、養生貴養氣,養氣貴養心,養心貴寡欲。——明·王文祿《醫先》15、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元·羅天益《衛生寶鑒》17、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清·吳瑭《溫病條辨》18、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明·龔廷賢《壽世保元》19、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明·龔廷賢《壽世保元》20、五谷為養,五蓄為助,五菜為充,五果為益。——明·萬全《養生四要》21、臥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宋·蒲虔貫《寶生要錄》22、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唐·張湛《養生要集》23、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南朝·梁·陶宏景《養性延命錄》24、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素問·四氣調神大論》25、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明·呂坤《呻吟語》26、食欲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饑,饑中飽。——南朝·梁·陶宏景《養性延命錄》27、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29、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明·鄭宣《昨非庵日纂》30、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明·王文祿《醫先》31、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明·高濂《尊生八箋》32、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3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晉·皇甫謐《帝王世紀》34、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晉·葛洪《抱樸子》35、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36、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明·張景岳《景岳全書》37、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清·程杏軒《醫述》38、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清·曹廷棟《老老恒言》3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李耳《老子》40、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清·梁章鉅《退庵隨筆》41、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明·胡文煥《養心要語》42、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明·胡文煥《類修要訣》43、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壅滯。——宋·蒲虔貫《養生要錄》44、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至急躁益甚,究無濟于事也。當以一耐字處之,百凡自然就理。——清·曹慈生《養生隨筆》45、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唐·張湛《養生要集》46、勞極則精罷,思極則精離,飲食少則精減,房欲頻則精耗。——明·王文祿《醫先》47、君若欲壽,則順察天地之道。——馬王堆漢墓帛醫書48、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汪綺石《理虛元鑒》49、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明·胡文煥《續附·養生要訣》50、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明·胡文煥《續附·養生要訣》51、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宋·官修圣濟總錄》52、谷肉果菜,食養盡心,無使過之,傷其正之。——《素問·五常政大論》53、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清·曹廷棟《老老恒言》54、夫人夜臥,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名曰干沐浴。——宋·蒲虔貫《寶生要錄》55、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56、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當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明·萬全《養生四要》57、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損性傷神。——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58、凡食熱勝冷,少勝多,熟勝生,淡勝咸。——宋·蒲虔貫《養生要錄》59、發,血之窮也,千過梳發,發不白。——唐·張湛《養生要集》60、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明·陳繼儒《養生膚語》61、讀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明·龔廷賢《壽世保元》62、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明·胡文煥《類修要訣》63、冬三月,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元·邱處機《攝生消息論》64、冬不宜極溫,夏不宜窮涼。——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65、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飲食乃卻病之良方。——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66、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67、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68、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70、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明·張介賓《類經附翼·大寶論》71、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72、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73、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74、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清·雷豐《時病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大意》75、不知天、地、人,不可與言醫。——明·汪綺石《理虛元鑒》柯懷祖序76、發為血之余,血虛則發落。——丁甘仁《丁甘仁醫案·衄血》77、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六郁》78、氣和則血循經,氣逆則血亂溢。——明·孫一奎《赤水玄珠·血》79、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素問·生氣通天論》80、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81、眾人一般者,乃天行時疫也。——明·龔信《古今醫鑒·溫疫》83、久病生郁,久郁生病。——明·傅仁宇《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84、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素問·奇病論》86、瘀血在里則口渴。——清·唐宗海《血證論·瘀血》88、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89、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明·張介賓《景岳全書·陽不足再辨》90、胃強脾弱,則消谷而便溏;脾強胃弱,則知饑而納少。——清·林佩琴《類證治裁·飲食》91、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論治》92、一味丹參,功同四物。——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丹參》93、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94、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清·江涵暾《筆花醫鏡·盜汗自汗》95、兒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氣也。——清·吳瑭《溫病條辨·兒科用藥論》96、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篇》97、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論補法》98、久咳不已,必須補脾土以生肺金。——清·程國彭《醫學心悟·咳嗽》99、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素問·至真要大論篇》100、氣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