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養生:午時
午時,心經(手少陰心經)當令是養心的時間。“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此時要睡午覺、吃午飯,按照太極陰陽氣化,午時陽氣最旺。《黃帝內經》說陰主內,主睡眠,陽主外,主蘇醒。午時陽氣最盛,吃完午飯稍事休息后繼續工作,這樣最能出效率。但午睡不宜過長,否則會引起失眠。起來后要適量運動,以利疏通周身氣血,增強心臟的活動功能。
何為午時
午時,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午馬等,為十二時辰的第七個時辰,相當于北京時間11∶00—13∶00,是心經當令的時間。《易·系辭下》中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午時應心臟
心有主血脈與藏神的功能,而兩者又密切相關,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心血充足則能化神、養神而使心神靈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則能馭氣并調控心血的運行,以濡養全身及心脈自身。
午時小憩養心臟
在古代的計時方法當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子時和午時,如古代的練子午功、睡子午覺,但因為子時正當半夜,我們一般都處于夢鄉之中,所以相對來說,我們對“如日中天”的午時會更為熟悉。那么午時養生應注意些什么呢?此時不宜做劇烈運動,午時一陰生,動養陽,靜養陰,所以此時宜靜養。
《黃帝內經》有言:“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陰陽交替之時是養生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此時如何養生呢?午時應為“合陽”,此時應“少息所以養陽”。此外,“心惡熱”,而此時正是太陽高照,氣溫達到最高峰的時候,為了讓心臟受到更好的照顧,所以此時宜小憩。
中醫講“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法于陰陽、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要順應天地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以“順其自然”。而晚上的子時和中午的午時正是天地陰陽的一個轉換點,是“合陰”“合陽”,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時,人體也必須注重這個轉接點進行休息調養,讓身體順應天地的氣機變化。所以古人把睡“子午覺”叫做“盜天地之生機”,這是最高明、最科學的養生智慧。
飲食“保”心
午飯,在午未交替之時的12∶30吃最好。午時每個人都要完成兩件關乎生命健康的大事兒——吃飯和睡覺。但如何來協調好它倆的關系,誰在前,誰在后?順序一變,健康就容易受到影響。其實它倆的正確順序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正在堅持的先吃飯后睡覺,而是先睡覺后吃飯。
午覺后再吃,吃得更香,也消化得更完全,因為午時是心經“當班”,這個時段心經的氣血最旺,到下午13∶00的時候心經就交班給小腸經了,小腸是管消化吸收、分泌清濁的,如果先睡完午覺12∶30左右吃飯,到13∶00的時候,食物經過脾胃的初步處理,開始到達小腸,而此時小腸“精力”最旺,工作的效率自然就會更高,消化吸收就更好,就不會得一些消化吸收方面的病,而其他臟腑接下來的工作也會變得非常輕松,五臟六腑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午時防病養生
心慌在中醫里稱為心悸,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至不能自主的一類癥狀。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情志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
因此平時應注意調節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過極,適當注意休息,少房事,少進食含動物脂肪多的飲食,少進咸、辣和酒、煙、濃茶、咖啡等。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太極拳、體操、氣功等,注意預防感冒等。
一定要控制情緒,少生氣,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煙酒、濃茶。輕癥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癥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
經絡養生
午時是指一天中的中午11至下午1點,此時心經最旺。心經上最容易堵塞的穴位是:神門、通里穴、靈道穴、少海穴、極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