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進步研討展成果-漢方神農中醫館第四期中醫學術沙龍
為提高中醫思辨水平,搭建基層中醫學術交流平臺,提升醫生的專業能力,開拓診療思路, 推動多種治療技術融合, 吸納更多優秀的中醫人才。7月26日晚,神農中醫館第四期學術會議在神農店會議室舉行。
本期主題《辨病辯證的體會》,株洲市首屆名中醫晏晚秋為本期主講嘉賓。曹文新、袁曉紅、楊猛、晏晚秋、龍超華、李美珍、袁錦波等各科中醫專家以及多位青年中醫師、一眾學員參與沙龍分享,董事長賀云祥、總經理楊勇特邀參加、總監黎新輝主持。
沙龍開始,由館內年輕醫生分享辨病辯證心得體會。首先,本館中醫內科陳偉醫生分享了從沙龍上學到的李力明老師參類的用法,在實際中避免了給脾胃虛易腹脹的顧客開黨參。針推科邱孝利林彩平、中醫內科曹衛則從中醫內外結合療法,說出了自己的案例,對這種新的治療思路給出了高度評價,這是一個由面到點的整體辯證法,也是中醫的至高精髓。接著,中醫科醫生劉真淋對一重點疑難案例進行了分享。某男孩,小學在讀,從小尿床,看過多位醫生,吃過多味中藥,均為取得療效。經過數位醫生多次會診,最終楊猛老師提出用麻黃劑升陽的思路,打通督脈,再進行治療,情況得到好轉;同時,用相同的思路,解決了另外一個小孩的尿床情況,其家人反饋現在尿床次數大幅降低,同時在第一次治療期間感冒發燒嚴重也一并得到解決。
對以上的辨病辯證,晏老師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一個思維上的提升,更是認知上的進步。隨后,晏老師分享了自己剛畢業參加工作時,因辨證和診療思路上細微的差別導致效果不佳,改變思路修改方子后取得療效的案例。中醫有多個辨證法,八鋼辨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辯證法等。每個方法都有其獨立的學說但又和其它不可分割。治療先辨證,把準了脈,思路方法就出來了?,F實中的辨證往往更加復雜,有些病有些人需要多次辨證后才會找到原因,這往往是大家對中醫不好的印象,認為中醫治不好病。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如果我們在看診的過程中能多反饋信息給醫生,其實是可以避免誤診的幾率,增加準確率和療效的。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區別在于,中醫是整體思維,雖然病癥表現在外,但是治療會從內著手,有時則又相反;而西醫更傾向藥到病除的即時效果,病在哪我醫哪,好處是見效快、缺點是易復發、容易損失“原裝零部件”。
隨后是自由交流,劉真淋對晏老師的一個尿潴留案例提問,當時患者的舌脈象如何,還有哪些癥狀,大家參與了討論,把自己的經歷做了分享。陳偉醫生分享了一例菲律賓顧客在菲看診和在自己手上看診的實例,同一個人、方子基本相同,多次對比后,發現菲律賓中醫開的方子里的一味藥鐵皮石斛讓治療效果走向了相反的方向。這味藥性甘味寒,不適宜體寒者,且是石斛中價格最昂貴的,最后顧客回國后選擇了海外購。
中醫相對西醫更難學,需要思考琢磨的東西更多,需要判斷寒、熱、虛、實、里、外、陰、陽,需要考慮臟腑經絡。西醫相對簡單,一個藥可能就能解決問題,講究的是點對點治療。但是,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只要能把病治好、讓百姓不花冤枉錢,不遭受痛苦,都是好醫生。任何事情,都要膽大心細、孰能生巧。最后,班長楊猛醫生講話,年輕醫生需要多花時間學習,每天3小時,一年就有1千小時,集中力量學透一個病種,大量學習,知識量豐富了,碰到問題時,就會靈感閃現,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知識點,但是在特定的時候,就能綻放巨大的能量。